飞出加速度 飞出新高度

本报首席评论员 胡蓉

蓝天下,深圳正在开拓一片发展新空间。

8月2日,深圳召开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,全力竞逐“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”。大会提出:深圳将构建层次分明、结构合理的低空起降服务体系,到2025年底,建成1000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,实现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;力争到2025年,全市120米以下适飞空域开放面积占比突破75%,低空商业航线总数突破1000条。

发展低空经济,与“创新之城”深圳的先锋气质正相吻合。
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要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。作为蕴藏推动产业升级、技术进步、激发新消费潜能的新兴产业,低空经济已成为特色突出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产业。深圳也已将低空经济列为“20+8”产业集群中的战略重点类产业集群。

据中国民航局发布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5000亿元,预计到2025年将达1.5万亿元、到2030年有望突破2万亿元、到2035年有望达3.5万亿元。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公布的数据,2023年,深圳低空经济年产值超过900亿元,同比增长20%,接近全国的1/10。

此外,2023年,深圳开通了77条无人机航线,新建了73个无人机起降点;年度载货无人机飞行量达到61万架次,飞行规模位居全国首位。从产业优势看,深圳消费级无人机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达到70%,工业级无人机的市场份额为50%;直升机飞行量超过2.3万架次,飞行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。

因此,对有着世界“无人机之都”美誉、全球低空产业链集聚度最高的深圳来说,抢抓低空经济产业新风口,不仅是发挥产业优势、壮大发展动能的必然之举,更是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探索更多经验的高度自觉。

产业发展,标准引领。

低空经济在深圳的应用,早已多点开花、令人惊艳,构建标准、护航发展成为当下要务。本次大会的最大看点,当属深圳为低空经济腾飞完善了发展环境。其中包括:构建高效协同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,让低空经济有更大适飞空间;健全低空运行管理服务体系,支撑大规模商业化飞行需求;构建完备的低空标准法规政策体系,促进低空经济创新发展。

标准助力下,相信深圳低空经济将飞出加速度、飞出新高度!

评论